你會那麼在意別人,就是因為太少關心自己。
對你而言,最重要的並不是別人。因為你過的是自己的人生,沒有任何人能替代你做此事。你必須去察覺下面這些事:
‧ 自己在當下有什麼想法?
‧ 自己在當下說了什麼?
‧ 自己在當下採取什麼行動?
取自《擁抱脆弱,你會更堅強》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我也常這麼提醒,要回到自己身上。即使面對很在乎的關係,也不要忘了自己,因為有健康的自己才有健康的關係。
而覺察又是第一步,感覺不到自己,也就談不上自我調整了。連自己都感覺不清楚,還不斷掛心去感覺他人,容易失了平衡。
尤其一直注意他人的時候,我們的內在容易不自主地被外境牽動。情緒起起伏伏,不會太舒服,而且我們會沒有心理準備,一不小心有時會被擊倒。
「要是你將自己和他人比較,更會覺得自己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存在,心情也就更加沮喪了。」
我今天在台中也講,比較是第二層的愛的特徵,比來比去,愛都不見了。因為連自己都不會對自己的生活滿意,這種負能量就會從自己身上擴散。後來時間一久,常剩下的是習慣還有不甘心,不是真的有多愛對方。
我喜歡這本小書,每一篇都有一些簡單的提醒,但其實很重要。讀來不費力,然後讓人一點一點把自己找回來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現在開始,停止盲從
【文/ 石原加受子】
■ 用聲音開啟療癒的能量
許多人都希望能獲得別人的認同。若是無法如願,就會為自己無法贏得對方的好感,或是無法讓對方肯定所苦。
當你心中充滿「我希望對方能夠因為我而(去做)......」的感受時,試著對自己這樣說:「我希望你愛我,我希望你認同我,我希望你理解我,我希望你做這個,我希望你做那個......」
這時,你是不是開始覺得喘不過氣來,或是覺得自己像是個極度飢餓到全身無力的人,又或者覺得像是個緊抓著浮木不放的溺水者?
越是無法體會到這種感覺的人,越要大聲唸出在第四十頁「身心同步減壓法」中所提到的練習句子。
(也就是我們的內語要跟身體狀態同步,譬如說,當我們很疲憊的時候,與其不斷自我激勵,不如說「呼……我已經累了,等一下的事慢慢來吧!」這種方式可以幫助自己放鬆!)
還有,在心中默唸和用嘴巴唸出聲音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,因為聲音是會影響情緒的。藉由大聲唸出來,更能強化肯定自身的能量。
■ 「以他人為中心」的痛苦活法
當你唸著上一頁所提到的句子時,意識是放在哪裡呢?沒錯,就是全然在對方身上!
那種「希望對方能滿足我」的心態,在自我中心心理學當中,就是「以他人為中心」的想法,是把自己的意識完全集中在對方身上,希望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;或是藉著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,來決定自己表現的態度或行為模式。
當你用這種「以他人為中心」的觀點環視周遭的環境,會看到什麼景象呢?
走在街上時,你會覺得每個人淨是一臉不悅。不小心碰到路人的肩膀時,你會覺得自己被對方怒視。過馬路時,你會因凶悍的駕駛瞪視而嚇得心驚肉跳。坐捷運時,你會很在意無禮的乘客逕自伸長雙腳癱坐在位置上的模樣。在公司裡,你會覺得自己常被上司咆哮著要求提升業績。回到家裡,也覺得家人都非常無情而冷漠。
如果你是有這種想法的人,一定會經常沒來由地感到悶悶不樂吧!而且,要是你將自己和他人比較,更會覺得自己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存在,心情也就更加沮喪了。
要是你還時時受到周遭事物的打岔而分心、轉移注意力,自然也不會將心思聚焦在自身的感受和情緒上。
如果你能多關注自己,就偶爾也會發現自身不安、焦慮、生氣、失望或是心灰意冷等負面的情緒。
只是,這些負面情緒並非如同前面所說,全是當下所產生的情緒,或許是肇因於更早之前許多負面情緒長期累積而成的經驗。可能是剛剛或昨天才發生過的事,也可能是一個月前、半年前或遠至一年前所發生的事,狀況不一而足。
■ 在每一個當下,做真實的自己
對你來說,最重要的,就是你因為正發生的事,在「當下」、在「此時此刻」所產生的感受和情緒。
你必須想想:
‧ 自己在當下有什麼感覺?
‧ 自己在當下有怎樣的情緒?
請用這種方式,把能量集中在「現在」,把焦點放在你「真正想要」的事物上,學會珍惜「當下」。
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周遭環境上,就會無視於與自身有關的一切。然而,對你而言,最重要的並不是別人。因為你過的是自己的人生,沒有任何人能替代你做此事。你必須去察覺下面這些事:
‧ 自己在當下有什麼想法?
‧ 自己在當下說了什麼?
‧ 自己在當下採取什麼行動?
你會那麼在意別人,就是因為太少關心自己。你必須用這種透過「正念」的方式,重視自身的存在,和自己親密相處。
.
以上文字取自
擁抱脆弱,你會更堅強〔療癒暢銷升級版〕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28153
.
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壁花男孩【9/29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670578786792518/
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【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,9/28(六)下午2點到4點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2571921903094221/
新書上市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:是犧牲,還是責任?是妥協,還是平衡?放下對母愛的執著,恢復你的生命彈性,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
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vhVD9s
讀書花園:https://bit.ly/2GEA9dH
誠品:https://bit.ly/2W4E3Sq
金石堂:https://bit.ly/2vhQ6jh
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,追蹤數超過2,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,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,...
「靜 思 書軒 徵 才」的推薦目錄:
- 關於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
- 關於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- 關於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- 關於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
- 關於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
- 關於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
- 關於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靜思書軒板橋園區店 - Facebook 的評價
- 關於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「慈濟人文志業中心」找工作職缺-2022年5月 :: 資源回收站 ... 的評價
- 關於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【靜思書軒心靈講座】20150830 - 從心做起的感動服務 的評價
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精神疾病的核心就是基本衝突,也就是:因為矛盾態度而產生的衝突。
人際關係產生的衝突,最後必然會對我們的人格產生影響。塑造我們的性格、制定人生目標,以及能否實現信仰價值,都和人際關係有很密切的聯繫,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。當然,這些和人際關係密切聯繫的因素也很重要,可以說和人際關係相輔相成,因為它們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。
取自《我們內心的衝突》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服從、反抗、迴避,是三種大師在這邊提到的人格傾向,這是延續孩子面對衝突的3大態度而來。這三種人格傾向如果同時變得強烈,那內心衝突自然加劇。
以青少年來說,他們正在發展自主,但心智上還未完全成熟,又還會想要在情感上依賴父母。所以他們在行為上,就會有明顯的矛盾。因此青少年與父母間的關係緊張,可以回到內心衝突去理解。
我曾經跟一位家長解釋青少年的心態,他其實還是渴望得到父母的愛,可是又擔心因此依賴,或者被控制,而失去了自主。所以採取了一種若即若離,搖擺不定的姿態,讓父母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事實上,在這種內心衝突的狀態裡,青少年自己也很迷茫啊!
最近到某國中父母成長班,跟在場的父母分享,現代父母的難為之一,是我們受權威教育長大,卻要用民主態度去面對孩子。所以現代父母情緒上的生氣、委屈、悲傷…,也跟不同時代的不同價值觀,在我們內在相衝突所致。
所以,為什麼大師要從內心衝突的角度切入?
因為我們很能理解,內心衝突對於情緒與外在行為有大大的影響,我們每個人都在其中被拉扯著。尤其現代價值觀多元,誰敢說自己內在沒有衝突呢?
只是,還是要再次強調,大師所談到的內心衝突,以潛意識或無意識歷程為主。大師關心的,是相對於我們一般性情緒困擾,更嚴重的精神疾病。
要補充的是,目前對於兒童青少年發展,有更多且更為實徵的理論。我們大致理解大師的說法,但也要同時增加閱讀的廣度,會有一個比較全面且宏觀的視野。
出版社希望我提醒各位,27日剛好是博客來會員日,有滿額折扣,如果要買這本書會比較優惠喔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文/ 卡倫‧荷妮】
面對衝突的三種人格傾向如何影響外在行為
…我們可能會發現,雖然一個人看起來很孤獨,似乎很想尋找服從和依靠的對象,但是他的身上也會表現出一種攻擊傾向;一個喜歡獨處,明顯和周圍環境保持一段距離的人,也會表現出服從的一面;一個因為充滿敵意而單獨住在某個地方的人,也很希望得到友情。
然而,實際做出的行為,主要是由占主導地位的傾向所決定,這也是人們在面對他人的時候,最先想到的方法和手段。一個孤獨的人,會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與他人相處,所以總是會想盡辦法和他人保持安全距離,而這只不過是他下意識的反應而已;另外,一般情況下,最能被患者意識接受的傾向,會起到主要作用。
如果你覺得我這樣說,是表示那些外在表現不明顯的傾向,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力,那就錯了。比如,表面上表現出依靠和服從的人,其實也會有控制他人的想法,只是這種想法不夠直接而已,至於他到底是更想依靠他人還是更想控制他人,就沒有人知道了。很多例子都表明,隱藏起來的次要傾向所具有的力量更大。這些例子中的主要傾向和次要傾向會發生逆轉,而這樣的轉變,不管是在成年人當中,還是在兒童當中,都有可能出現。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英國小說家毛姆(Somerset Maugham)的作品《月亮與六便士》(The Moon and Sixpence)中,思特里克蘭德(Strickland)這個人物。同樣,這樣的轉變也經常出現在女性患者身上:原本叛逆、野心勃勃、像個男孩子一般的女孩,在戀愛之後,很可能就會放棄自己的野心,變成小鳥依人的淑女;原本和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離的人,很可能會在遭遇重大變故之後,變得異常依賴他人。
這裡需要補充一下,我們之後經常會遇到的這些問題,或許就可以用這樣的改變來解釋:成年以後的經歷到底是有用處,還是沒有用處?過完了童年的我們,有沒有改變的機會?
對於精神疾病的發展,人們的普遍看法並不是最恰當的,我們只有從衝突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,才能找到最適合的回答。比如,下述這種情況絕對會發生:如果孩子在兒童時期受到的教導不夠嚴厲,那麼在性格形成上,大多會依賴後來的經歷,特別是青春期的經歷。如果孩子從兒童時期開始,只知道墨守成規,不論之後遭遇什麼樣的經歷,他的性格也沒有辦法改變了。一方面來說,他完全無法接受全新的體驗,因為他實在是太呆板了,比如他那嚴重的孤獨傾向,可能會使他人根本不敢靠近;或者是,他太喜歡接受別人的控制,因為依靠他人的思想已經根植於他的大腦當中。另一方面來說,就算面對新的事情,他也總是用舊有的眼光去看待,一般來說,這種人舊有的觀念會在遇到新事物時加強,比如:喜歡攻擊他人者,總是會覺得對他好的人是傻瓜或者有不可告人的祕密。
進入青春期或成年期之後的經歷,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,但是這種改變並不明顯。所以,當精神病患者表現出和以往有很大區別的態度時,事實上已經走向了另一個極端,原因在於:內外雙重壓力之下,不得不放棄先前占主導地位的傾向。當然,這種改變發生的前提是──衝突從一開始便存在。
***
不相容的三種人格傾向,造就精神病患者龐大的內心衝突
按理來說,不應該發生三種傾向相互排斥的現象。三者完全可以保持平衡、和諧甚至是互補,要知道,一個人完全能做到照顧他人感受之餘,也能堅持自己的原則、保持完整的個體。只有在某個方向的程度發展過高,才會出現某種傾向起主要作用的情況。
精神疾病中,有很多證據能證明這些傾向相互排斥。在面對外界的時候,精神病患者從來都不考慮外界環境,只會被迫考慮到底是服從、反抗還是迴避,完全不會變通,甚至會因為運用了其他方式而產生恐懼。所以,三種傾向同時變得猛烈,會讓他置身於強烈的衝突當中。
就好像身體各個器官逐漸被惡性腫瘤細胞感染,患者整個人格也會逐漸受到上面的各種傾向影響。也就是說,那些傾向並不會被限制在人際關係當中,這就使得衝突的範圍變得更廣泛。到最後,不僅患者和他人的關係會被這些傾向所控制,就算是患者和自我,甚至和生活的關係,同樣也無法擺脫受到這些傾向的支配。如果我們沒有認清這些傾向的全部特性,那麼就有可能會妄下斷言,認為衝突所造成的結果絕對是矛盾的,例如愛與恨、順從與反抗、服從和對抗等等。比如,我們不能因為法西斯主義和民主制度對待某個問題有不同的態度(比如對宗教或權力有不同的看法),就說它們是不同的。儘管這兩個主義的確是不同的,但是,這樣的區別會掩蓋民主制度與法西斯主義是完全不同的世界,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活哲學。
人際關係產生的衝突,最後必然會對我們的人格產生影響。塑造我們的性格、制定人生目標,以及能否實現信仰價值,都和人際關係有很密切的聯繫,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。當然,這些和人際關係密切聯繫的因素也很重要,可以說和人際關係相輔相成,因為它們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。
我認為,精神疾病的核心就是基本衝突,也就是:因為矛盾態度而產生的衝突。補充一下,我是為了著重表示它是精神疾病的中心點,並且它很重要,才使用了「核心」(core)這個詞語。精神疾病新理論的內部核心,就是這個觀點,這個觀點的主要論點就是:人際關係混亂就代表得了精神疾病。從廣義上來說,這可以看成是補充我以前的觀點。至於具體涵義,會在後面一一進行說明。
.
以上文字取自
我們內心的衝突:【是真愛還是自我欺騙、是發自內心還是社會期待⋯⋯】結合榮格、阿德勒、佛洛伊德理論,解開你內在煎熬的療心之作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32323
【27日剛好是博客來會員日,有滿額折扣,如果要買這本書會比較優惠喔!】
.
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壁花男孩【9/29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670578786792518/
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【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,9/28(六)下午2點到4點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2571921903094221/
新書上市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:是犧牲,還是責任?是妥協,還是平衡?放下對母愛的執著,恢復你的生命彈性,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
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vhVD9s
讀書花園:https://bit.ly/2GEA9dH
誠品:https://bit.ly/2W4E3Sq
金石堂:https://bit.ly/2vhQ6jh
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安寧,不難。只是我們得先學會不為難自己,
特別認清自己與「照顧者」這角色密緻綑綁,
乃至徹底內化,行為被制約在「掏空」與「出清」式的付出,
在面對身心注定趨疲與衰減時,
面對的挑戰是遠大過於其他人的。
取自《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》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當被照顧者,還沒脫離照顧者的角色,這樣的衝突下,作者的理解,讓人動容。
我甚至擔心,我多說什麼,壞了作者在文章裡很美好的意象。所以,我準備停下筆,請各位朋友好好欣賞,並且反思自己—我們總能在作者的細膩心思下,看到自己的一個面向。
祝福您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先學會不為難自己
【文/ 吳品瑜】
安寧,不難。只是我們得先學會不為難自己,
特別認清自己與「照顧者」這角色密緻綑綁,
乃至徹底內化,行為被制約在「掏空」與「出清」式的付出,
在面對身心注定趨疲與衰減時,
面對的挑戰是遠大過於其他人的。
與婆婆相處近二十年,起初我總覺得納悶,她百般推辭別人送的禮物,最後晾在客廳的某個邊角蒙塵了,落得送禮的心意垂懸,不知如何安頓。當我們邀請她去吃大餐或去度假,她會不自在地連忙說:「不要因為我喔……。」有次心急的先生不耐煩地直接回她:「不是因為你,那是因為誰呀?」頓時婆婆像觸到高壓電般地呆愣住了。婆婆慣於給予,卻對善意的溫柔顯得陌生與不知所措,於是她的拒絕總讓人誤認她不易被討好,以及不近人情。
即便醫生宣布癌末,婆婆得知我們剛從上海跨國搬家到吉隆坡,嘴上叨唸著不讓我們回德國,甚至在我們母女四人到達那天,還虛弱地再三確認我們倉促成行,絕不是因為她的緣故。
回到德國的頭幾天,婆婆還是不安地問著我們在吉隆坡尚未拆箱完畢的貨運該怎麼辦?難得的復活節假期回到德國,要不要去黑森林玩幾天?而我只能嘴上敷衍應和著,卻不敢直白脫口說出:「我們回來就是為了照顧與陪伴你呀!」
仔細思維,「照顧者」的苦不只是身心全然付出,而是有一種對自己的認生,特別是內在的孤兒,既不願意自我貼近,更不認為自己有價值,至於拒人於千里之外與難以取悅只是表象,內心或許連自己都尚未意識到,實際卻是無比渴望著被愛。
事實上,居家療護一開始並不是很順利,除了婆婆還沒做好生命終了的心理準備,且一直還有身體能夠「好」起來的期待之外,最隱晦且不可說的是,婆婆做了一輩子的「照顧者」,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德國凋敝世代,從四、五歲就得擔任起小媽媽,照顧連年出生的弟弟妹妹,還有年邁的外婆。戰後從蘇聯占領區遠嫁至美軍占領區的小山村,又是長媳面對公婆一大家子的食指浩繁,在糖與麵粉等民生物資缺乏與配給的艱困時刻,還得忍受四位小姑的偷食,甚至竊取她的個人用品。終於等到民生經濟復甦,迎來的是自己的孩子,以及遠道從拉丁美洲而來的眾多姪孫、姪孫女們,而寡居三十年則是照顧自己的孫子女們與姪孫子女們。
漫長的八十年,從長孫女、長女、長姊、長媳,婆婆幾乎照顧了五代人,且人數超過五十多名。
對於突然要反轉為「被」照顧,並從「照顧者」角色除役,這異樣的陌生,相較死亡的陰影,更威脅她的存在感。
我乍然回到德國,赫然眼前的是癌末走向死亡的婆婆,並未「看見」她漫長生命脈絡後面的故事,以及她所主演的「照顧者」角色。
再加上我是第一次臨到病榻旁,貼近親人的死亡,自身積累著尚待辨識的恐懼,也就完全沒能與婆婆在感受與情緒的層面同在,以及從她的不合作之中,理解她脫不掉那一身「照顧者」角色的面具與防衛,更遑論膚慰與真實地貼近照顧。
例如初期面對她起身不便,得需要人幫忙時,當下的我完全是目標導向,想的只是:「你既然無法自行如廁,那就乾脆讓我幫你,這樣就解決了!」
這是聚焦在婆婆局部排泄生理功能的喪失與解決,卻全然忽略我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,有著八十多年生命經歷的身體,以及沉澱著無數的情緒,盤根交織諸多情結,並織錦出重重疊疊的故事。
無法「自行」如廁對於孱弱的婆婆而言,象徵的是存在的被剝奪,而且出清了她自以為僅剩的「照顧者」價值!
記得有一次當婆婆還能起身如廁時,我先用輪椅將她推到只容一人的廁所外,再扶她進入,我站在門檻上幫她褪下褲子、坐上馬桶後,婆婆要我出去。接下來便只能全身緊繃地守在門外,耳朵貼於門板上,小心翼翼聽著動靜,偶有碰撞聲,便趕緊貼著門板低聲詢問她可否讓我進入,當她一次次拒絕的聲音越來越疲弱,耳膜卻轟隆著我自己慌亂的心跳,掙扎著該不該逕自衝入,幫她趕緊完成這平常人看似簡單且私密的生活細節。
一次,等了快二十分鐘之後,我急得滿身發汗,連喚好幾聲都沒回音,我才膽敢打開廁門,竟看見婆婆雙肩垂落,整個人像被剪斷了線的木偶癱在馬桶上,我嚇壞了,尖聲喚來大女兒一起將她抱到床上,而我卻仍感到她還有一絲抗拒,氣若游絲地嚷著自己沒忘記洗手。
對於獨立自主慣了的婆婆而言,要將個人私密自理的排泄與清潔工作交付他人,無異是宣告病情朝向無可逆的發展。
回,不去了。
那時的我並未能進行「全人」的細思與理解,所以在手忙腳亂的惶怖與驚嚇之中,的確對婆婆是有怨言,無聲喃喃哀嘆:「就不能讓我省『事』一點?!」
翌晨,當基福會的照護師在浴室洗手臺前,教導我如何幫婆婆梳洗時,婆婆骨瘦如柴的雙手竟像藤蔓似地竄冒在其中,試圖趁隙奪下毛巾、梳子與牙刷,一種強韌的堅毅,虛掩著她無聲的自持與反抗。於是,兩人四隻手便在逼仄的洗手臺上方,展開了「仙拚仙」的抗爭與纏鬥,空氣裡爆擦著煙硝味。
由於我是旁觀者,所以能將這一幕畫面放大與定格,忽然聯想起前一天幫婆婆如廁所上演的驚魂記,曖曖地有些懂了。
就在她們雙方都死命地拽住那把扁梳,幾乎要迸發火氣之際,我不安地向照護師使了眼色,拉她到客廳低聲抱歉,並解釋婆婆從小習慣了扮演「照顧者」角色,一時之間還不能接受自己要被人照顧的事實。
當我簡要地說完婆婆做為資深「照顧者」的種種時,連我自己都嚇了一大跳,自己前一天未及明白的,卻成為足以與人分享的充滿生命史感的豐厚故事。
照護師聽完之後,若有所思地點點頭,並且微笑地拍拍我的肩膀,低聲說謝謝。
接下來,照護師轉回浴室,溫柔卻堅定地告訴婆婆:「我們的介入,只是在你行動比較不方便時的這一階段,確保你的安全與舒適。居家安寧照護得靠你與家屬、醫護人員共同合作,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。你的合作,也是真正的照顧自己。」
婆婆原本呈現戰鬥姿態的防衛,霎時卸除,她緊閉著眼,臉部線條慢慢舒緩開來,緊握著扁梳的手乍然放鬆,僅聽見扁梳掉落,鏗的一聲敲擊洗手臺。這一轉瞬的心識改變,讓站在身後目睹一切的我流下淚水,感謝婆婆在生命最後時刻,還能為我演示這份卸下角色與面具的艱鉅功課。
臨終病人面對的不僅是肉體猶如土石流般的急速崩塌,更是挑戰長年的無意識與身體慣性,甚至是心識作用,並咬牙做出翻轉。
脫掉陳舊、慣性扮演的「照顧者」角色,裸露出最脆弱、易感的身心,並給予所愛的人機會,去學習付出且感恩獲得,正是臨終的人留下最大的慈悲。
兩天之後,婆婆病情急轉直下,我們在客廳架起借來的護理病床,並讓已無法行動的婆婆穿上成人紙尿布。一次恍惚夢中,她全身顫抖,神情緊張,緊抓著我的手喃喃說要起身上廁所,我怕她掉落,快手拉起床邊的保護邊欄,忍住淚水,靠向她耳邊請她別擔心,就順意地解出,我會幫她清理的。
婆婆似乎略有所感,呆愣了好一會兒,然後沉緩地睜開眼,藍色的眼珠子如雨過雲破處的天青,幼嬰般溫馴地看了我,倏忽再度昏睡過去,我輕撫著她的手,感覺她一點一點地放鬆,幾分鐘之後我伸手摸向紙尿褲,一陣溫熱淹漫。
淚水滑落,深感死亡前的功課,給得如此急速與沉重,更欣慰婆婆終於在與自己「照顧者」的慣性一番掙扎之後,身心完全交付、臣服。
婆婆臨終前的譫妄與昏睡之間,我常貼在她耳邊說:「媽媽,你辛勞了一輩子,可不可以嚐嚐被愛的滋味呢?我真的好愛你呀!」
於此同時,聽見的也是我自己。
.
以上文字取自
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:臺灣女兒、德國媳婦的生命照顧現場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29835
.
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壁花男孩【9/29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670578786792518/
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【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,9/28(六)下午2點到4點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2571921903094221/
新書上市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:是犧牲,還是責任?是妥協,還是平衡?放下對母愛的執著,恢復你的生命彈性,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
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vhVD9s
讀書花園:https://bit.ly/2GEA9dH
誠品:https://bit.ly/2W4E3Sq
金石堂:https://bit.ly/2vhQ6jh
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
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
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
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「慈濟人文志業中心」找工作職缺-2022年5月 :: 資源回收站 ...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
快上2022新鮮人線上徵才博覽會... 台南慈濟中學人文室行政 ... 【慈濟人文志業中心】熱門徵才公司| 資源回收站哪裡找 ... 靜思人文志業| 資源回收站哪裡找. 【徵才職 ... ... <看更多>
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【靜思書軒心靈講座】20150830 - 從心做起的感動服務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
後來又從專業經理人轉任教職,因為當老師 才 是他的人生志業, ... 【 靜思書軒 心靈講座】20150830 - 從心做起的感動服務- 蘇國垚&沈方正(下). ... <看更多>
靜 思 書軒 徵 才 在 靜思書軒板橋園區店 -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
在發揮生命的價值;就是因為老了,才更要做,因 ... 感恩各位家人踴躍使用專線,讓靜思書軒板橋園區店同 ... 靜思書軒Jing Si Books - Jing Si Books & Cafe 靜思書軒. ... <看更多>